福清东威水产有限公司
您现在的位置: 东威首页 > 新闻资讯 >  > 详细新闻
白对虾养殖难度加大 需改变思维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2-05-03 【字体大小: 】 『 返回

 

  2011年让我们不轻松,放苗、排塘、再放苗的怪圈依然萦绕。面对现在的对虾养殖环境,我们应该并有必要对自己原有的养殖技术进行一些有效调整。笔者现将有效应对当前养殖形势的方式方法及经验加之总结介绍,希望能为广大对虾养殖户提供一些开拓思维的素材。

  一、“盐度曲线”理论

  去年南美白对虾老化养殖池塘多,会出现养殖不佳的情况。基于这种养殖形势,某养殖客户也自行总结了对付恶劣养殖环境的方式现分享如下:

  该客户养殖池塘条件一般为5亩左右的土塘,但其取水方便,海水淡水都较为充足,周围养殖较少,很难产生塘塘之间的交叉感染情况。该客户应对目前养殖状况的方法除了一般的调水、底改做法外,******亮点就是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盐度的把握。

  养殖前期,池塘经消毒后进15‰海水1.2米左右,一次进水保持20天左右不排水,目的就是降低1-7天放苗的危险系数。肥塘、放苗,然后在虾苗完全适应养殖水体后(大概15天左右),开始逐渐注入淡水对养殖水体进行淡化,此步需要保证在30天之前淡化至3‰左右。淡化至此盐度的目的就是应对30-40天左右的对虾生理生长的又一危险期。此期不但要保证水体盐度,还要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足够的供应量,调好水质,保持清爽。做好以上两步顺利保证度过对虾养殖前期排塘的情况。

  考虑到对虾生长蜕壳等一系列生理活动对钙的需要,及始终避免海区藻类群体对对虾养殖的影响,需要在度过30-40天危险期后进行海水注入,调整池塘盐度。经验表明,后期养殖水体盐度保持在7-8‰左右时较为理想。此盐度不但不会造成水体盐度不够对虾蜕壳固壳困难的问题,还能屏蔽海区中正常藻类的生态形式减少时对对虾的影响;并且海水的注入也可以根据池塘的藻相情况协同进行,有利于藻相的把握。通过此种及其它方式的运用,在周围排塘空塘等严重的情况下,对虾依然稳定生长。现已50-60头左右,预计产量约2600斤/亩左右。

  经典做法:根据对虾生长不同时期,全程把握养殖水体盐度变化:放苗15‰→前期(20-30天之前)3‰→中后期(40天以后)7‰-8‰。

  需要条件:池塘有方便和安全的海水和淡水取水来源。

  二、“过程清底”理论

  2011年初,海南乐东昌化区域出现一定的排塘情况。问题池塘多为放苗10-40天之间,所出问题的虾体没有典型疾病的征兆,仅有肝胰腺出现发黄糜烂等情况。虾塘共同点多有水难肥,不宜把握,虾上料较慢,部分底部出现严重的“青苔”(水绵),问题发展较慢等症状。针对问题的解读,众说纷纭,各有侧重。有的说是弧菌病,有的说是病毒病,有的说是赤潮……

  联系现阶段气候的变化,清底理论得到了现实当中的检验。其表明,该问题的诱因就是反复无常的天气变化,导致养殖过程中难以肥水,肥后水体难以维持易倒藻,使得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不断肥藻、倒藻的特殊怪圈,最终使得池塘底部出现厚厚的一层死亡藻体。随着气温的上升,其死亡藻体层会出现厌氧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有毒物质。如果该层在部分分解表层被打破后,上浮水表面的只要及时清除问题不大。但如果出现该层物质无法上浮,有毒物质缓慢释放的情况,池塘出现排塘的几率异常高。再者气候的异常变化也可引起海水当中整体藻相的变化,使得鞭毛藻等有害藻类大量滋生。这种情况也加剧了问题的发生。

  还有部分池塘出现大量“青苔”滋生。“青苔”的出现多是因为池塘进水过早。“青苔”有了一定的 杏奔洌琶缜暗姆侍粮俏嗵φ目焖偕ぬ峁┝擞欣奶跫t凇扒嗵α闭 营养、溶氧,遮光线等的影响下,池塘中的藻类难以生长。随之出现肥塘塘不肥,继续肥塘的一个怪圈。最终出现“青苔”的旺盛生长和藻类饥饿死亡的情况。同上,多次的肥塘,多次的藻体死亡沉淀,使得池底出现了厚厚一层有机污染层,为对虾的生长带来了非常严重的隐患。“青苔”的存在也影响了对虾对饲料的摄食。长期持续积累就会出现严重的对虾疾病和死亡,最终导致排塘。

  而针对此种问题的处理措施应及时跟踪观察,及时清除底污。清除底污的方式可分为两种:生物方法与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就是发现养殖池塘底部有大量藻体死亡层后,及时向池中泼洒改良底质的有益菌群。快速分解沉淀物表层膜,打破底部污物的整体性,目的是促进其分解,快速上浮。然后及时泼洒腐植酸钠等络合物络合沉淀污物,从底部排出,或人工将其捞出清除干净。底污没有了,隐患不见了,对虾养殖自然也就无忧了。

  另一种物理方法是人下池塘使用推耙或其它工具将厚厚的底污层推碎,打破其本身的整体性格局。然后泼洒腐植酸钠等络合沉淀用药物,将浮起的污物沉淀至池底,并及时开闸排出。同样污物排除了,威胁也就没有了。养殖自然也就稳定了。这两种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都见到了确切的效果。

  如果有同种情况的池塘,此种方法值得一试。

  经典做法:观察天气变化,及时了解池底情况。发现有机污物及时清理,防止隐患暴发。方法有二:一是生物活菌分解和清除;二是物理介入,打破有机层格局,清除污物。

  需要条件:池塘最好为膜底或泥沙底质,人员肯吃苦。

  三、“封闭”理论

  这两年养殖情况不佳,大家感到水难调,藻难肥,底难控。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海区因生活和养殖污水导致的富营养化。海洋水体本身营养元素缺乏是其生态体系发展的瓶颈,由于营养的缺乏,其水体内的生态体系较为简单或根本没形成系统的生态体系。所以原有海水直接或沙滤后即可被纳入养殖池塘,通过人为定向的肥水即可形成对养殖动物有利的生态体系,甚至在整个肥水和调水过程中水体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所有生物一起生长。对养殖动物有用的就被养殖动物所利用,没用或起负面影响的就会在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养殖动物之前,可通过换水或调水而无法继续发展。这样就形成一个可控的、对养殖动物有益的生态条件,即做到养殖水体的生态条件由简单到可控,并且养殖的情况良好。

  海区海水受到富营养化污染之后,摆脱了生态发展瓶颈,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生态体系,尤其是藻类和微生物体系。池塘中所纳入的海水或咸淡水不光是海水,还有海区的水体小生态体系。一经肥水,水体中的生态体系会由复杂变得更为稳固,更加完善。但往往水体中会有某些原有体系生物,不能被养殖动物所利用或有一些负面影响,而无法为养殖动物提供一个较好的养殖环境。结果就是原有养殖技术(肥水、调水和控制藻相等)一边进行,水体生态体系则反方向发展,养殖动物受到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直至养殖失败。原有的养殖技术体系就如走进了死胡同,同样的技术方法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这让养殖朋友们感到无法接受。

  这就是“封闭”理论实施的客观基础。通过消毒和黑暗处理将水体中的生态体系打破,将其模拟回到海区富营养化之前的状态,即人为的在海区及池塘之间形成一个“封闭墙”。通过这样的做法,养殖人员对所纳入的水体就比较熟悉,自身原有养殖技术的实施也比较得心应手。

  经典做法:对海区引入的海水进行消毒和黑暗处理,打破原有水体生态体系。人为营造适合于养殖技术开展和养殖动物适宜生长的水体环境。

  需要条件:养殖面积较大,有专门的消毒蓄水池,敢于技术和资金投入。

  南美白对虾现已成为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养殖也已开展有10多个年头了。产业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对虾养殖的环境却在不断恶化,有生活污水污染的原因,有南美白对虾养殖自身污染的原因,有气候的原因,也有池塘老化的原因。总之,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的困难在逐渐提高。而若我们的养殖技术稳步不前,原有养殖思维不转变,那等待我们的就只能是怨天怨地的失败痛楚。

  不进则退,不论原因如何,只要养殖朋友能把握养殖困难,不断督促自己提高养殖技术应对局面,时时刻刻都将走在客观条件改变步伐的前头。

公司名称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36151号